央视纪录片《大国鲲鹏》

《大国鲲鹏》是央视推出的一部聚焦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运-20(代号“鲲鹏”)的纪录片,全方位展现了这款战略级装备的研发历程、技术突破及其对国家战略投送能力的重要意义。以下是该纪录片的核心内容和亮点分析:
1. 主题与背景**
运-20的战略地位**:运-20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大型多用途运输机,填补了国内战略空运能力的空白,与“运-9”等机型形成梯次搭配,支撑起中国空军的远程投送体系。
片名寓意**:“鲲鹏”源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,象征运-20如巨鸟般承载大国重托,翱翔寰宇,呼应其“大运”昵称和战略角色。
2. 核心内容
研发历程:
纪录片披露了运-20从立项到首飞(2013年)的艰辛过程,包括气动设计、材料攻关(如3D打印部件)、航电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突破。
突出团队协作,展现工程师、试飞员等群体在极端条件下的奉献精神。
技术亮点:
超临界机翼设计:提升燃油效率与航程;
国产涡扇-18/20发动机**:逐步替代进口动力,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;
模块化货舱:可灵活适配装甲车、医疗设备等不同载荷。
实战化应用:
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(如抗疫物资运输)、跨国军事演习(如“和平使命”),体现“和平之翼”的多元价值。
3. 叙事特色
宏大视角与细节刻画结合:既展示运-20参与朱日和沙场阅兵的震撼场面,也捕捉科研人员调试零件的特写。
情感共鸣**:通过试飞员家属访谈、首飞成功时的泪目瞬间,强化人文温度。
国际对标:对比美国C-17、俄罗斯伊尔-76,客观分析运-20的定位与未来升级空间。
4. 深层意义
大国重器象征:运-20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标杆,标志着航空工业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的跨越。
战略威慑与软实力:纪录片强调运-20在非战争军事行动(如撤侨)中的作用,传递“负责任大国”形象。
军民融合案例:运-20技术衍生至民用领域(如货运改型),助推产业链升级。
5. 观众反响与评价
国内:引发对航空事业的民族自豪感,尤其年轻观众对“硬核科技”纪录片兴趣高涨。
国际:部分外媒关注运-20的军事潜力,但纪录片本身侧重技术叙事,弱化对抗色彩。
延伸思考
运-20的列装仅是起点,未来需拓展空中加油(运油-20)、电子战等衍生型号,完善体系化能力。
纪录片作为国家科技传播载体,如何平衡保密性与公众知情权,值得探讨。

集数:5
格式:ST(1080高清)
存储:百度网盘

付积分立即获取资源!
下载价格10 积分
请注意:需保存到您的百度网盘!
如果有账号注册/登录/充值/链接失效等问题,不用担心。联系QQ: 135 28 020,在一天内绝对会帮您处理好!
1

评论0
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